线程是怎样切换的?
前言
寒假期间的安排
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了,其实寒假的时候写了2020年下半年的总结,但是因为换了个电脑,以前hexo的配置也没同步过来,所以也就没有把文章上传上去。
寒假一直在看《操作系统真象还原》,看书名应该就能知道,是关于操作系统的书。
在看这本书之前,我也看了一本入门的书,书名大概叫《30天自制操作系统》,给我当时入了个门。
但是看完之后,仍然对于整个操作系统,还是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。
比如进程的切换啊,内存管理啊,写的都不是很详细。
寒假我看网上推荐的《操作系统真象还原》,就在放假前,去图书馆借了一本,带回家看。
虽然对于基础比较好的人来说,这本书写的有点啰嗦,也就是有些概念作者使用较为白话的方式,来解释。
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小白来说,还是有助于理解的。
与此同时还配合了哈工大李志军老师的《操作系统》公开课,非常受益!非常建议看过入门书籍后的同学,去听听课,做一做配套的实验课,对于理解整个系统是有帮助的。
关于《crafting interpreters》
寒假同时还一直在看一个外国老哥写的《crafting interpreters》,一本带着你写解释器的书。
从去年就一直在看,从最开始用Java写,到第二步,使用c语言实现一个解释器,这本书真的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,带你实现一个简单的解释器,破除对于编程语言的蜜汁害怕,让你发现,语言原来没那么高深。(至少语言的本质是能有所了解的)
去年的博客里,就有我自己翻译这本书的文章,不过一共就只有3篇,后面也没翻译了,因为涉及到的名词还是很多的,同时本人有比较懒。
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,也是为什么我专门写了一个小标题,就是这本书的质量真的非常好,写的也是很通俗易懂,直接看英文,比看我这种二流程序员翻译了一遍,要好很多。
我的翻译水平也不是很行,真的直接看原文,反而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,同时还能get到很多有梗,开玩笑的地方。而且这本书中的所有插图,全是作者自己画的!非常厉害,画的很精美,且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一些概念。
所以我还是推荐大家直接去这本书的网站去看。目前这本书是作者公开在网络上的,完全免费的,想要了解一些关于编程语言的同学,试着去读一下这本书,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,以后毕业写论文也绝对是用得上的。
引出问题
最开始学习软件方面的时候,是在大三的时候学习了Java课程,OOP给当时的我,带来了很大的影响。
因为大一的时候,学习了c语言,但也只是学了最简单的数据类型,控制流,再深入的老师也没教,所以我一直又个疑问,那就是学了编程语言,到底怎么做出那些看着很厉害的软件的,就靠这些if else吗?
后来学了OOP,动手写了一个自动售货机的实验,当时还分成了展示层、服务层和数据层,慢慢地让我了解了怎么写出一个看上去还行的“东西”,起码它可以交互了。
后来慢慢开始深入地学习Java,学习了框架,开始了解多线程,了解到了JVM。
但是,仍然有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很疑惑:多线程里,线程是怎么切换的?
ps:本文有点硬核,并且作者水平有限,但也尽量做到能够用白话讲这个过程讲清楚。
C语言文件到底是怎么运行的?
在讲解线程切换的原理之前,我们先弄清楚C语言文件到底是如何跑起来的。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后,线程切换就好理解多了
CPU其实就很像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,只不过这个工人的效率实在是太高了。
CPU只识别的了机械码,也就是那一堆一堆的“0010100101010101…”。
对于CPU来说,执行这些机械码,效率是很高的。但是缺点嘛,显而易见,那就是人太难看懂了。
难道我们只能背下来所有的机械码,然后一个一个地输入0和1吗?
前人们显然也觉得这样写程序效率非常低,而且专业性太高了。
所以他们在想,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东西,我们人类按照规定好的方式写,用这个“东西”帮我们翻译成机械码?对,这就是后来的汇编语言以及对应的编译器。
后来人们发现汇编语言还是有点晦涩难懂,而且不断地操作那些寄存器,太麻烦了,就不能更方便一些吗?对,这就是后来的C语言。
总结,也就是说,我们写出来的C语言文件,都是通过gcc(GNU C Complier)来进行编译,转成CPU能直接理解的机械码,让CPU来运行。
实际上CPU是不认识C语言是什么的,它只会不厌其烦,或者说应该叫,锲而不舍地运行CS:IP指向的下一条机械码(CS:IP本文就不展开介绍了,这又涉及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,不清楚的读者建议去搜索,或者看看计算机相关的基础书籍),我们先用我们好理解的C语言写出程序,然后通过gcc这样一个工具,把它变成机械码,让CPU执行。
总结:我们平常用的高级语言,例如C语言,实质上是使用编译器将其转化为了机械指令,然后CPU运行的就是编译后的机械指令。
那么Java中的线程,和上面说的C语言有什么联系呢?
是这样的,用《操作系统真象还原》书中所说的,我们平时使用高级语言(C、Java、python等等)写出来的程序,都是“半成品”。
为什么说是半成品呢,因为我们的程序在运行时,是属于“用户态”的,是无法使用包括但不限于:读写硬盘(也就是IO操作)、读写内存等操作的。这些操作是由“内核态”的程序来提供的,这些操作是实打实会影响计算机的行为,所以“内核态”的程序(也就是操作系统)不放心用户,害怕用户乱操作会把电脑弄坏,因此操作系统会把这些操作封装起来,只提供一定的接口,让我们“用户态”的程序来调用。
所以我们写出来的程序只能完成一部分的逻辑操作,涉及到上面说的那些重要操作,就不得不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。我们准备好数据,交给操作系统,操作系统做完后,把结果返回给我们,我们的用户程序实际上不知道操作系统怎么完成这些操作的。并且如果用户程序想要搞破坏,操作系统也是有权利拒绝这些违规操作。(甚至可以说一些能很容易破坏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操作,操作系统都是有责任向用户屏蔽,不提供给用户的)
而作为高级语言之一的Java,其中的线程,恰好就是操作系统封装好,防止我们乱用,给我们提供的功能。
所以实质上,Java的线程,底层上来说就是操作系统帮我们做好的线程操作,Java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封装,只提供一些较为安全且易用的操作。比如HotSpot VM,其每个线程都对应了一个内核级线程。(虚拟机的线程模型有1:1(内核线程)、N:1(用户态线程)、M:N(混合)三种,虚拟机规范中没有规定一定要用哪种,所以三种模型都有被使用,HotSpot VM就是1:1模型,即Java语言中的一个线程与内核级线程是1:1)
而很多操作系统,都是使用C语言开发后,编译成了机械指令,运行起来的,所以想要知道线程是怎么切换的,还是要看操作系统对于线程切换的实现。
操作系统的线程
本文所写的线程实现,出自《操作系统真象还原》这本书中,虽然和linux的实现方式可能有些小的出入,但思路是参考了linux,因此大同小异。
并行与并发
首先我们要明白,线程切换本质是并发。
以下举例是在单核CPU运行的情况下,多核我们暂时不讨论,毕竟饭一口一口吃,先弄懂基础的。
什么是并发?就是在一段时间内,例如1000ms内,我以极快的速度在程序A与程序B之间切换,保证了每运行程序A 2ms之后,就换到程序B运行2ms,再切换回程序A,反反复复。
那么相比于2ms,1000ms看起来就很长,也就是说,1000ms内,程序A与B每个都平均地运行了500ms。而且由于切换的非常快,在我们人类的宏观来看,就像这1000ms内,程序A与B都在同时运行一样。
所以并发在微观上,同一时刻 只有一个程序在运行,只不过由于不停地在切换,所以从宏观上来看,像是两个或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。
而并行就是实打实的多个程序在同一时刻同时运行,一个核心的CPU理论上是无法做到这个操作的,只有多个核心可以。
线程是由谁切换的?
既然是并发,要涉及到切换来切换去。
那么是谁来进行的切换呢?总不能用户程序自己切换吧,那不就乱了套嘛!我作为一个开发者,我肯定希望我的程序能一直运行下去啊。
这也是人之常情,毕竟大家都想争夺资源嘛。但如果满足每个人,或者说程序的要求,让他们自己切换程序,给予它们绝对的自由,那必定乱套。所以这个工作,必须由一个有权威、德高望重的“人”来做,才能保证每个用户程序相对来说的公平。毕竟绝对自由意味着混乱,有一定约束的自由才是合理且可能的自由。
好吧,我摊牌了,上面说的德高望重的“人”,其实就是操作系统。
这也是为什么,线程是操作系统管理的一项功能,只给用户程序提供一定的接口,剩下的很多操作用户程序是接触不到的。
那么读者此时暂停一下阅读,简单思考一下,以什么样的规律来切换呢?
其实我上面暗示的已经很明显了,对,就是每个程序都固定运行相同的时间。
实际上操作系统用的也是这种思路,不过操作系统还加了一个优先级,来控制这个运行时间的长短。这段运行的时间叫时间片。
操作系统的优先级决定了时间片的大小,优先级高,自然时间片长,在该程序上运行的时间就越高,从宏观上来说,运行的就越快。
那么怎么实现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切换呢?
上面说到,切换必须由操作系统来做,保证用户程序不会乱来。
那么,这个间隔的产生,也一定要经过操作系统之手,由操作系统来协调。
在计算机系统中,有定时器这样一种芯片,专门用来处理定时操作,为CPU减负。
计算机系统中有两种定时,一种是CPU硬件内部的定时,这个定时是给CPU提供时序,为CPU提供一个处理指令的节奏。因此这个定时非常重要,不允许软件进行修改(ps:虽然操作系统已经很底层,但其实质还是个软件),硬件厂商也没有提供能够修改该定时的操作。
而另外一种就是外置定时,提供给"用户"(此处指写操作系统的人)使用,来作为一种节奏,控制程序运行。
操作系统正是使用该定时器,来定时的。本文不涉及定时器芯片的知识,如果有兴趣,读者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定时器的手册。
设定一个频率,比如每2ms,定时器就向终端芯片发送中断,告诉CPU,定的时间已经到了。
此时CPU进入到了中断处理程序,检查当前线程的时间片是否还有,如果还有,就推出中断处理,线程继续运行。如果没有时间片了,则重置其时间片,并把该线程放入到"准备队列"中,以便以后还可以再次调度过来。
放入队列后,下一步就要切换到别的线程去了。
终于到线程切换了
上面所有的内容,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:
CPU通过定时器计时,一旦定时器到了定的时间,就通知CPU,CPU就运行中断处理程序,去检查是否要进行切换。
那么,到重点了,到底是怎么切换的呢?
其实很简单,既然CPU只会执行CS:IP指向的指令。那我们直接把CS:IP改成另一个线程的程序中,不就可以了嘛。
是的,线程切换实质就是修改CS:IP,但是我们切换线程切出去了,总要还得切换回来吧!
上下文保存
CPU在运行时,会把数据存到寄存器或者内存中。
寄存器由于其结构设计,其速度与CPU是同一个数量级的,而内存就慢了很多,因此CPU更倾向于使用寄存器。
所以CPU经常将内存中的数据加载到寄存器中,然后通过寄存器操作来实现各种功能。
线程在运行时,部分数据会保存在寄存器中,也就是说,每个线程运行程序时,其寄存器里的值都是不同的,跟当前运行的程序有关。
那么如果我们直接修改了CS:IP,跳到别的线程了,本来寄存器就少,当前线程全部使用了,切换后的线程要运行,就得把原来寄存器中的值被覆盖了。
当我们试图切换回来时,原来线程运行时,寄存器的值找不到了,那程序再往下运行就可能出事了。
所以我们在修改CS:IP前,还要把各种寄存器保存起来,放到一个规定好的数据结构中保存。
具体的切换代码
可以看到,在7到12行,是将切换前的线程的上下文进行保存。
接着从16行开始,加载下一个线程的环境。
在切换线程时,此时esp指向的栈中,数据的分布入上图所示。
整个线程切换的流程图
- 可以看到,每当定时器计时结束,会像①一样,进入中断处理程序
- 此时,在中断处理程序中,会判断当前线程(也就是线程A)的时间片是否用完,如果用完,意味着就要切换了
- 在图中,第一次进入中断处理程序时,假设线程A时间片未用完,所以CPU会按照②,继续执行线程A
- 第二次进入中断处理程序时,假设此时线程A的时间片用完了,就会按照③,切换到线程B,也就是上面所说的,保护上下文、加载下个线程的上下文的操作
- 后面的操作都是一样的,当线程B时间片用完了,会切换到别的线程
- 如果当前不只两个线程,就要涉及到线程切换的调度,后面文章会写到
从图中可以看出,虽然我们用线程切换,但实际上,每个时刻,只有一个程序在运行,所有的都是在一条时间线上,只不过我们通过多次且频繁地切换,让用户看起来,线程A与线程B都在运行。
总结
本文由于跳过了中断的讲解,直接描述了线程切换,所以讲的可能不太好,有兴趣的读者,还是去找一本比较好的书去看看。
我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释这个过程,毕竟学习掌握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给别人讲懂。
同时本文对于线程调度这一块没有具体展开。调度算法非常多,后面可能会更新关于调度算法的文章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